论文导读:、验算法和调整法等,转型后内审逐步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由现场审计向非现场审计拓展,重视审计效率的提高、审计范围的拓展和审计证据的挖掘;由单纯的查账方法,向运用调查、测试、研究等分析性审计和动态评估式审计转变,重视分析性复核法的运用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的开展,确保审计证据的完整、准确与真实,提高内部审计确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http://www.dfholiday.com
准中强调,“内部审计部门必须保持其独立性”。从当前央行组织治理架构看,各级行内审部门处于第三管理层,实行行长负责制,承担着同级监督和下查一级的内审工作任务,各级行既履行治理层的监督职责又承担被审计对象的管理职责,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相对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央行内部审计缺乏制衡机制,受人为干扰因素较多,内部的干预、控制和阻挠的可能性较大,尤其在同级审计尤为突出。如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分支机构内审工作由行长分管,纪委书记或其他副行级领导协管,有的协管行领导还分管其他业务部门,审计报告经本行行长或协管行领导同意方可拟文上报,导致内部审计所处的地位尴尬,转型推进缺乏组织层面的稳定支持。 3.管理理念定位滞后,内审转型未有效接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在其内部审计定义中强调,内部审计“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估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因而是否强调机构的风险管理,是否通过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学习创新等现代化理念来履行组织目标,以及对内审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内审转型职能和作用的发挥。目前央行尤其是基层行仍沿袭着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更多地强调合规性监督,绩效评价、风险导向等转型成果难以渗透到管理流程中。其次成果运用管理机制滞后,《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对审计内容的报告和运用范围有着严格的限制,在传统的合规性审计中,这一规定有助于被审计单位相关信息的保密,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内审转型成果在各个管理环节的运用和推广,不利于内审增值与改善功能的发挥。 4.目标价值定位矛盾,内审的客观性存疑。《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在其属性标准中强调,“内部审计部门在确定内部审计范围、开展工作和报告结果时,必须免受干预”。但从央行内审转型开展情况看,却不容乐观。内审部门在业务上既受本级行的行长领导,又受上级行内审部门的领导。两者在理论上转型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本级行作为管理层,出于自身的利益而比较注重对外对上的良好形象,其目标定位往往偏离于内审转型应有的目标。一是受本级行利益的约束,在转型项目选择、审计人员配置、审计进度和经费等方面缺乏自主权。受人为因素影响许多审计应该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被掩盖得不到正确反映,使内审转型项目尤其是同级转型审计项目在具体执行中功亏一篑。二是内审部门在组织上、经济上、人事上与单位领导、审计对象存在不可回避的利害关系,一旦两者施加压力,审计人员极易妥协,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绩效审计和风险评价等转型工作的客观公正性存疑。 5.队伍素质定位较低,转型工作难以适应。《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在其属性标准中强调,“内部审计师必须具备履行其职责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但从当前基层行内审队伍建设情况看,内审人员结构和素质与转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并在短期内难有改观。一是缺乏综合型创新人才。转型后内审目标价值有了质的飞跃,从单纯的合规性监督发展到确认和咨询功能,涉及的业务领域和层次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学习创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目前人民银行基层行内审工作人员主要来源于业务部门及大学院校,知识结构单一,对内审转型所需知识储备与技术技能准备不足。二是缺乏具有专项特长的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人才,目前基层行在通用审计软件、测试数据生成程序、计算机化的审计方案、专用审计工具以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的运用上基本是空白。 三、转型配套环境的改善与建设 审计环境是内审转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也是转型后内审发挥其职能效用的基础。从目前央行内审转型发展现状看,内审环境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内审转型职能的充分发挥。按照《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要求,从内审法规支持、机构设置、机构职权、部门信赖、队伍配置等方面加强转型配套环境建设十分必要。 1.制度环境。一是重新定位内审职能。央行内审职能应以确认和咨询为导向,按照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改进组织的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的要求,充分发挥内审部门监督、